狂犬病的流行特点与防控方案
时间:2021-03-01   来源:孙建涛   作者:湖北龙翔

狂犬病(Rabies)又名疯狗病或恐水症,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ABV)引起的所有温血动物及人共患的一种侵害中枢神经的传染病。目前该病广泛传播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预防该病的发生尤为重要。犬类在狂犬病传播中的重要作用表明,控制和预防犬类狂犬病可能是中国根除人狂犬病的关键。

典型病例可分为狂暴型和麻痹型。人患病后会引起一系列神经症状,并逐渐出现咽喉肌肉痉挛、流口水、瘫痪、呼吸和循环麻痹等症状。该病潜伏期长,病死率几乎达100%。但是通过迅速实施人接触后预防和对动物宿主接种疫苗,预防该疾病可达100%。



1 病原

RABV属于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毒属(Lyssavirus)。病毒粒子呈弹状或杆状,核酸为单股负链RNA,有囊膜。根据糖蛋白G的抗原性差异,分为4个血清型:血清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位于病毒表面的糖蛋白抗原(GP)可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血凝抑制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

2 流行特点

狂犬病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可感染所有哺乳动物。犬是主要的发病者,其次为猫,蝙蝠是主要携带者。幼龄动物易受感染。

狂犬病传染源主要是病犬和带毒犬,其次是猫和狼。野生动物也可作为狂犬病毒的贮藏宿主。野生啮齿动物,如野鼠、松鼠等,在一定条件下可成为该病长期存在的危险疫源,当其被肉食兽吞食后可能传染该病。隐性感染的犬、猫等动物亦有传染性。患病动物唾液中含有大量的病毒,于发病前5天即具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有如下4种:通过伤口或皮肤粘膜感染;通过口腔粘膜感染;通过唾液感染;通过乳汁传播。

该病流行锁链性显著,以一个接一个的顺序呈散发性出现,感染部位越近头,伤口越深,发病越快。世卫组织建议每年为70%犬接种疫苗,可控制并最终消除犬类狂犬病。

3 防控方案

狂犬病是致死性高、危险性特大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虽然RABV的宿主范围很广,但在所有人类病例中,家犬引起的病例超过99%,每年造成59 000人死亡。人类接触后预防接种费用较高且不便。为犬接种疫苗是降低人类狂犬病发病率的一种更具成本效益和可行性的方法。

考虑到这一点,世界卫生组织及其合作伙伴制定了一个目标,即到2030年,通过控制犬的发病,在全球消灭由犬引起的人类狂犬病。

(1)预防

狂犬病病毒在周围神经组织里的平均移动速率是3mm/h,上行到中枢神经组织后可在1天内繁殖扩散到整个中枢神经组织内。伤口离脑-脊髓越远,潜伏期越长,疫苗就越有可能及时生效。

该病的预防主要是控制野生动物之间的传播和控制犬猫的传播,以及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性免疫接种。

(2)被咬伤后的处理

A 伤口处理:尽快用20%肥皂水或0.1%新洁尔灭反复冲洗,以生理盐水冲洗30min后,用70%乙醇擦洗及浓碘酒反复涂拭。

B 对咬伤较轻的患者,处理伤口后尽早注射疫苗

C 伤势较重,注射疫苗不能达到理想效果时,联合注射抗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