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禽细小病毒,傻傻分不清楚?
时间:2020-05-29      作者:湖北龙翔

       关于水禽细小病毒病,笔者在基层技术服务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养殖户分不清小鹅瘟、番鸭三周病、鸭短嘴症和鸭脆骨侏儒症几个临床常见病型,其实它们都是由水禽细小病毒引起。为便广大同行深入了解病原和该病的防控。今日整理,以飧读者。

1、病原

       ♦经典型细小病毒(Clasical Parvovirus,CPV):

①鹅源细小病毒GPV:感染鹅、番鸭和半番鸭。是最熟悉和常见的鹅/番鸭“小鹅瘟”和番鸭“三周病”病原。

②番鸭源细小病毒MDPV:仅感染番鸭。临床症状与上述非常相似。

       经常有番鸭群同时感染以上两种病毒的情况,两种病毒在群体中发生基因重组,出现含GPV和MDPV基因的杂交病毒。

      ♦新型细小病毒(Novel Parvovirus,NPV):感染樱桃谷鸭、麻鸭、番鸭、半番鸭等多品种鸭。传统认为,水禽细小病毒很少出现变异,但近年来的临床和研究表明,基因重组是该病毒重要变异方式,并且已经产生了新基因型水禽细小病毒。


2、临床表现

       GPV、MDPV感染鹅、番鸭之后,基本临床表现无太大差异,都会出现呼吸道症状(气喘)、胰腺出血或坏死、腹泻、卡他性纤维素性肠炎导致栓塞呈“腊肠样”病变。主要危害7-21日龄雏鸭鹅,发病越早死亡越严重。近年来30日龄以上甚至某些200日龄以上种鹅群体也有发病的报道。


典型的小鹅瘟“腊肠样”栓塞病变


       NPV感染不同品种鸭引起“短喙侏儒综合征”,出现短喙、长舌(俗称“大舌病”)、脆骨、脱毛、生长发育障碍等一系列综合征,在鸭群中传播有很高的发病率,极易继发/并发其它病原导致高死亡率。


新型细小病毒引起不同品种鸭“短喙长舌症”


新型细小病毒引起不同品种鸭“脱毛症”和“脆骨症”



新型细小病毒引起不同品种鸭“侏儒症”

3、发病特点和防控方案

       近年来随着国内水禽行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疫病防控压力加剧。水禽细小病毒呈现感染宿主范围扩大、发病日龄段扩大、部分群体感染后病变不典型、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发病后死亡率高、尤其NPV感染后造成的综合征难以治愈等临床特点,给水禽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预防:目前使用精制抗体在1-3日龄注射大多数能够提供良好保护,部分大日龄发病的场地建议补充注射一次,或者使用细小病毒活疫苗预防。

       治疗:发病鸭、鹅群使用精制抗体治疗,配合头孢、丁胺卡那等抗菌药物防止细菌性继发感染。鸭短喙症和鸭羽翼和骨骼发育不良症发生后治疗效果不佳,可在饲料中添加氨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A和D,鱼粉等促进骨骼和羽毛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