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失效原因分析
时间:2015-04-17   来源:禽病临床诊疗技术   作者:辛朝安

免疫接种是禽病综合预防措施中的重要一环,但在生产实际中,接种疫苗后未能获得预期效果的情况时有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疫苗质量不佳 疫苗质量不符合标准,如病毒或细菌的含量不足、冻干或密封不佳、油乳剂疫苗油水分层、氢氧化铝佐剂颗粒过粗;疫苗在运输或保管过程中因温度过高或反复冻融减效或失效,油佐剂疫苗被冻结或疫苗已超过有效期等。

(二)疫苗选择不当 疾病诊断不准确,接种的疫苗与发生的疾病或血清型不对应。

(三)免疫程序 在制订免疫程序时对诸多有关的因素考虑不周,以致达不到预期的免疫效果。例如,未注意到疾病的龄期敏感性、疾病的流行季节、本场疾病威胁、家禽品种或品系之间的差异、母源抗体的影响、疫苗的联合使用或重复使用的影响、其他人为的因素、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等。

(四)疫苗稀释失误 稀释液不当,例如马立克氏病疫苗没有使用指定的特殊稀释液稀释;饮水免疫时仅用自来水稀释而没有加脱脂乳,或用一般井水稀释疫苗以致其酸碱度及离子对疫苗产生较大的影响;有时由于操作人员粗心大意造成稀释液量的计算或称量差错,致使稀释液量偏大;在直射阳光下或风沙较大的环境下稀释疫苗。对于一些需用液氮罐低温保存的疫苗,如不严格按规程稀释,疫苗的质量很易受到严重的破坏。从稀释后到免疫接种之间的时间太长,例如有些鸡场一次需要接种几千甚至几万只鸡,接种前将几十瓶甚至上百瓶疫苗一次稀释完,置于常温下不断使用,这样越往后用的疫苗,效价就越低,尤其是在稀释液质量不好或环境温度偏高的情况下,效果更差。在稀释液中加入抗生素或其他化学药物,例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这些药物对疫苗病毒虽无直接杀灭作用,但当浓度较高时,随着pH值、离子浓度、渗透压的改变,对疫苗中的病毒也会有不良影响。

(五)接种途径选择不当 每一种疫苗均有其最佳接种途径,如随便改变可能会影响免疫效果,例如当鸡新城疫Ⅰ系疫苗用饮水免疫、传染性喉气管炎疫苗用饮水或者肌注免疫时,效果都较差。

(六)免疫接种时的错漏 采用饮水免疫时饮水的质量、数量、饮水器的分布、饮水器卫生不符合标准。在气雾免疫时气雾的雾滴大小、喷雾的高度或速度不恰当,以及环境、气流不符合标准等。滴眼、滴鼻免疫不正确操作,有时在疫苗滴尚未进入眼内或鼻内,就将鸡放回地面,因而就没有足够的疫苗液进入眼内或鼻内。注射的部位不当或针头太粗,当针头拔出后疫苗液即倒流出来;或针头刺在皮肤之外,疫苗液喷射出体外;或将疫苗液射入胸腔、腹腔内;或连续注射器的定量控制失灵,使注射量不足等。

(七)多种疫苗之间的干扰作用 严格地说,多种疫苗同时使用或在相近时间接种时,疫苗病毒之间都可能会产生干扰作用。例如,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病毒对鸡新城疫疫苗病毒的干扰作用,使鸡新城疫疫苗的免疫效果受到影响。

(八)抗菌药物对弱毒活菌苗的作用,抗病毒药对弱毒疫苗的影响 一些人在接种弱毒活菌苗期间,例如接种禽霍乱弱毒菌苗时在饲料或饮水中加入抗菌药物,就会明显影响菌苗的免疫效果;在接种病毒疫苗期间使用抗病毒药物,如病毒唑、病毒灵等也可能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

(九)免疫缺陷 禽群内某些个体的r-球蛋白、免疫球蛋白A缺乏等免疫缺陷,对抗原的刺激不能产生正常的免疫应答,影响免疫效果。

(十)免疫麻痹 在一定限度内,抗体的产生随抗原的用量而增加,但抗原量过多,超过一定的限度,抗体的形成反而受到抑制,这种现象称为“免疫麻痹”。有些养鸡场超剂量多次注射免疫,这样可能引起机体的免疫麻痹,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十一)免疫抑制 受免疫抑制的机体在接种疫苗后,不能形成预期的免疫反应。免疫抑制的原因很多,例如,机体营养状况不佳,缺乏维生素E、C,缺锌、氯、钠,饥饿,缺水等;各种应激因素;机体健康状况不佳,鸡贫血因子病毒、传染性囊病病毒和马立克氏病病毒等感染。

(十二)幼禽免疫器官未成熟 一些在实验室内接种SPF鸡后产生很好免疫效果的疫苗,在接种幼龄禽群时,由于幼龄禽的免疫器官尚未完全成熟,免疫反应也不健全,所以往往不能获得坚强的免疫保护作用,这也常是幼龄禽易发生传染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十三)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失常 例如,皮肤或黏膜的损伤、血脑屏障、吞噬作用减弱等也会影响机体的总体免疫保护效果。

(十四)抗原的变异、超强毒株或新血清型的出现等 例如,由于超强毒力型的鸡传染性囊病病毒和马立克氏病病毒的出现,禽群接种一些常规疫苗后,往往未能有效抵抗超强毒株的感染。